在无人机攻防博弈日益激烈的当下,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目标识别难题成为制约反无人机系统效能的关键瓶颈。西安知语云科技创新性地将多光谱融合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结合,研发出具有全域感知能力的反无人机识别系统,通过多维度光谱特征提取与动态模式匹配,为低空防御体系装上 "火眼金睛"。
传统光电探测设备在雨雾、强光等复杂环境下易出现误判漏判,而多光谱探测技术通过同步采集目标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等多个波段的反射 / 辐射信息,构建起包含纹理、形状、光谱特征的三维数据模型。团队研发的微型高光谱成像器件,采用片上光谱复用架构,将百通道百万像素传感器集成至矿泉水瓶盖大小,光能利用率达 71.8%,突破了传统分光技术的体积与效率瓶颈。该器件可实时获取目标在 400-2500nm 宽光谱范围内的细微差异,即使在夜间或伪装条件下,也能通过热辐射特征精准区分无人机与鸟类、气球等相似物。
系统搭载的 AI 识别引擎采用多模态特征融合技术,将光谱数据与雷达的微动特征、无线电频谱监测的通信特征进行深度关联分析。在某次防御演练中,面对采用红外隐身涂层的无人机集群,系统通过对比目标在 8-14μm 长波红外波段的辐射差异,结合飞行轨迹的异常波动,成功识别出伪装成民用无人机的侦察型号。这种 "光谱指纹 + 行为模式" 的双重验证机制,使系统在复杂电磁干扰下的目标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6%。
针对无人机多样化威胁,系统构建起 "空天地" 一体化感知网络:部署于制高点的多光谱转台可实现 360 度无死角监测,车载移动站通过激光雷达与高光谱相机协同扫描,形成动态三维场景建模,而高光谱数据的实时接入,进一步拓展了预警范围。在实测中,该系统成功在 5 公里识别出采用低反射率涂层的微型无人机,并通过光谱特征快速判断其搭载的设备类型,为分级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这种融合了高光谱成像、智能算法与多源数据的全域感知体系,不仅破解了传统识别技术的环境适应性难题,更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从单站防御到体系作战的跨越。随着量子点探测器、太赫兹光谱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反无人机识别系统正朝着更高光谱分辨率、更广探测范围的方向演进。西安知语云科技的创新实践表明,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重塑未来低空防御的战场规则,为构建安全有序的空域环境提供 "中国智慧"。